搜索
楼主: Hashimoto

[版主评测] 雷电3 WTG方案第二弹:西部数据 SN750 + 阿卡西斯 FA-TB34 硬盘盒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6 22: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Hashimoto 发表于 2019-12-16 20:59
单位不同?测试方法也不同啊,数据量,是否为可压缩数据,太多变量了,而且你这样就要深究那些软件的具体 ...

“单位不同?” 不是你给的截图嘛……都是大B吧……

这种测速软件都是传输拷贝,哪有什么可压缩数据测试,这你自己编造的吧。从软件的作者角度来讲,肯定是尽量跟其他软件、主流软件的算法保持一致,自己的软件与别人的软件也无非是视图上的区别而已,比如苹果上的那个什么软件是个仪表盘,就显得特别low。再者说一个测速而已,能有什么变量,最大的变量人家已经告诉你了,从512B到512M,其他人家没特别强调的,肯定就是都差不多或者软件作者认为没有太大影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0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ful 发表于 2019-12-16 22:25
“单位不同?” 不是你给的截图嘛……都是大B吧……

这种测速软件都是传输拷贝,哪有什么可压缩数据测试 ...

我自己编造?你听说过早期SF主控跑分在某些软件会很高,而某些软件就是正常速度吗,因为有的软件测试的事可压缩数据,而有的是不可压缩数据。(科普:SF主控可以通过压缩数据使写入放大<1,不过现在除了企业级的盘也没见哪个消费级的盘是SF主控了,我还记得我接触的第一块SSD就是SF2241还是SF2281主控的,具体记不太清了)
大家都是平等交流,我也不是什么大佬,如果你跟我讨论这个问题那可以,但如果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可以直说,不必去反问我,我也不能保证我说的都对,但我不会吝啬自己的知识,我会把我知道的都分享给你,至于我不知道的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研究。

你说的问题,你看下ATTO那个图是QD4下测得的,而其他大部分都是在QD1和QD32下测得,队列深度不一样测得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每个测试软件都有他自己的算法,而且我说的单位、测试方法等等不同也只是说可能是由于那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你说的那个看起来很low的软件叫做Blackmagic Design Disk Speed Test,这是一家电影器材厂商,你可以查下BMD公司就知道了,这是macOS下较为主流的磁盘测速工具,而下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个磁盘是否能处理什么分辨率什么刷新率什么色深什么格式下的读和写,对影视工作者也是十分有用的,另一个AJA System Test Lite也是同理,可能你用不到所以觉得没用。就好像把电视台的箱式摄影机拿给你,你会觉得它好傻好笨又那么贵,但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会明白它存在的意义,那为什么这些你用不到的软件主要都出现在macOS上呢?因为很多因素(具体自己搜一下吧不解释了),macOS比较适合用作前端开发、图形设计工作、影视后期制作等等,所以有这样的需求就会有对应的专业软件被开发出来。

如果你非要说就单一个测速能有什么变量,那可以给你看看专业服务器磁盘性能测试软件IOmeter的简单教程,还是有很多变量的:
Iometer测试教程
https://bbs.luobotou.org/forum.p ... id=13789&fromuid=17
(出处: 萝卜头IT论坛)

更多测试软件可以看这个帖子:
常用磁盘测试工具最新版 官方下载地址汇总 (2019年11月更新)
https://bbs.luobotou.org/forum.p ... id=44988&fromuid=17
(出处: 萝卜头IT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04: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spyke 发表于 2019-12-16 21:43
你买这么多一样的盒子干嘛

1576526536904.jpg

都说了电路板和线缆都是一模一样的啦(一个元器件都没差),所以软件也必然是相同的啊......这个电路板和线缆应该是供应商提供的成套的解决方案。

买奥睿科那个是因为看起来成色不错(产品渲染图和详情页做的不错),实际收到货比较失望,只是靠几个螺柱和卡槽固定电路板非常不稳固,买阿卡西斯这个是因为看了结构非常稳固并且只要不到400块啊,不到400块买到跟你们一模一样电路板(硬件做工)的硬盘盒还要什么自行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7 2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康威视 C2000 Pro 2TB的是紫光颗粒的那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3: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25 金钱

看来雷电3硬盘盒也只是适合做高速移动硬盘而已
对于影响WTG实际体验的4K读写,目前各种转接方案,无论U盘/NVME盘都会降到20/30,傲腾800P也只有40/40,有差距的只是大文件的连续读写;
就我看来,追求极致便携,仅做WTG系统使用,且更换设备频繁,选512G-1T的固态U盘足够,缺点是温控受体积影响,我持续使用近3年的Mushkin过热掉速/偶尔蓝屏后淘汰,不知现在的各大固态U盘是否有所改善;
兼顾多场景,还是3.1Gen2的NVME硬盘盒转接方案更优:使用场景方面,A口/C口连接线可以满足WIN/MAC电脑以及支持的手机,10Gbps的速度也可以兼顾作为高速移动硬盘需求;温控方面,本身可以选择“底子更好”的盘,还可以加贴/更换散热硅胶;体验方面,在不需要频繁更换设备期间,可以直接把盘放电脑内使用,以获得更流畅的系统体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7: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doing42524 发表于 2019-12-17 21:48
海康威视 C2000 Pro 2TB的是紫光颗粒的那款吗?

是的,具体可以看我这篇文章:可能是目前最顶级的 2TB Thunderbolt 3 NVMe 便携WTG方案 开箱评测
https://bbs.luobotou.org/forum.p ... 5035&fromuid=17
(出处: 萝卜头IT论坛)

文中有写道:
标称速度读写3GB/s以上的,并且坚持使用原厂正片的,应该就上面这些,在我这里原厂正片是底线,不过紫光原厂正片应该算是擦边球。(紫光封装英特尔晶圆也算紫光原厂正片了)

可以看到,大厂的雷电3固态移动硬盘500GB就要RMB 1899,所以果断自己DIY一个。大厂的2TB容量的产品售价普遍在RMB 3K上下,而海康威视只要一半的价格就能买到。

换个角度看,同样的价格只能买到英特尔的660p 3D QLC的产品,而海康威视的同等容量就有3D TLC,而且是更高级的SM2262EN主控,紫光封装英特尔白片也总比QLC好吧......

根据网友拆解市面上采用紫光闪存的SSD发现其芯片ID和英特尔的3D TLC一模一样,何况紫光还有大连英特尔的股份,可见二者关系非同一般。

这次C2000 Pro上用的紫光闪存也是大连英特尔(Fab 68)生产的晶圆,被紫光买回来自己封装测试而已。长江储存的3D NAND颗粒并没有在消费级市场铺货,真·国产固态仍需要时间。

关于新版海康威视C2000 Pro的评测网上有非常多,推荐看这篇文章,已经写的非常全面,我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SSD科学研究 篇九:良心大碗肉还是羊头狗肉?900块1TB的新版海康威视C2000Pro 1TB SSD评测:https://post.smzdm.com/p/amm5nx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9: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Hashimoto 发表于 2019-12-17 00:31
我自己编造?你听说过早期SF主控跑分在某些软件会很高,而某些软件就是正常速度吗,因为有的软件测试的事 ...

“(科普:SF主控可以通过压缩数据使写入放大<1……”这个跟我问的没关系吧,你测的不是同一个硬件吗?主控自己能压缩,不同的软件测,它该压还是压吧,这应该不影响吧,除非不同软件的写入数据是刚好一个给特别好压的数据,另一个给根本不能压的数据。

“你说的问题,你看下ATTO那个图是QD4下测得的,而其他大部分都是在QD1和QD32下测得”,OK,这就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心中没有答案,有我就不问你了。要是让你不痛快,那我这里道歉。另外我觉得我之前说的没有问题吧?我是真没觉得哪儿可能让你不痛快……莫非是特别low这句?我没说软件有没有用,我说的是这个界面设计特别low,反正我是觉得超低端。或者是“能有什么变量”这句?你站在软件作者的角度想一下,好比你是程序员,这个貌似确实没有什么太多变量,有的人家都标出来了。

至于你说的摄影机云云,我觉得你前提搞错或者会意错误,这个帽子我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4: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ful 发表于 2019-12-18 19:34
“(科普:SF主控可以通过压缩数据使写入放大

1.有关系啊,SF主控是有压缩算法的,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佐证了有的软件测的是可压缩数据,有的软件测的是不可压缩数据这个观点。
2.反正BMD和AJA都是很牛逼的公司,就好像索尼大法好一样,第一次听说有人吐槽macOS上的软件难看,众所周知iOS和macOS上的程序UI都是十分精美的。毕竟是专业软件,可能不符合平民化的需求吧,就比如IOmeter这个专业服务器磁盘测试软件看起来程序界面就十分简陋,但功能却十分强大。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要么功能强大,要么界面精美,两者都要那这个软件就要收费,三者都要那就是无解问题(或者说肯定要在其他方面妥协)。
3.我生气的点在于你仅凭自己的臆想就说我“自己编造”,遇到问题我们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不要一上来就直接反驳人家的观点,除非你有决定性的证据,不然和那些键盘侠和喷子又有几分区别。

我感觉很多同学看评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结论,只是想通过评测来寻找认同。
这个现象不光数码圈有,其他圈子也有,比如最近的「死亡搁浅」。
“通过分析数据形成观点”还是要比“用数据论证自己已有的观点”更合理一些。尽管两者都没有错,但如果不能以中立的角度看问题,你永远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联系我们(Contact)|手机版|萝卜头IT论坛 ( 苏ICP备15050961号-1 )

GMT+8, 2024-11-25 18:50 , Processed in 0.09195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